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银龄风采 >  正文

【湖南日报】大学教授李育民:40年,治学任教心无旁骛

来源:    时间:2024年09月11日 08:31    浏览次数:

李育民教授在上课。通讯员 摄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家璇

从当兵、当工人,到站上讲台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首任院长李育民教授花了整整15年。回望自己40年的教学生涯,李育民认为这一转变既有个人的努力,更有时代的成全。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开启一波教改浪潮

1953年2月,李育民出生在耒阳县城,自小便要劳作以补贴家用。初中毕业后,他于1969年应征入伍,1973年退伍后招工到桂阳宝山铜矿,安排到汽车队的维修车间当了一名工人。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李育民请了12天的探亲假回家复习,1978年春节后收到了湖南师范学院(现湖南师范大学)政史系历史专业的录取通知书。“进了大学,犹如进入知识海洋,大家都非常珍惜,如饥似渴般地吸吮着这里的养分。”李育民回忆说。

1982年,他顺利考上研究生,成为林增平先生的第三届学生,1984年底毕业留校执教。他暗下决心,要以先生为榜样:对人不争名利,待人以诚,谦让包容、以德报怨,保持一个教书先生的初心。

一年后,中共中央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的结构,要根据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也做出了诸多积极的探索,高等教育事业散发出蓬勃的活力。

“只有培养学生独立精神、独立思考能力,才会开启民智、有创造力,才会有中国的现代化。”李育民鼓励学生们摸索着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在课上自由讨论,培养学生们的独立研究能力。

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要面向21世纪,重点办好一批(100所)高等院校和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得以入选,汉语言文学学科、历史学科列入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改革。

1995年,湖南师范大学开设了第一届历史学基地班。与普通的师范班不同,基地班采用研讨式、讨论式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李育民经常组织辩论课和讨论课,让学生们先提出疑问,启发思考;再边读边议,讨论交流,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997年之后,李育民先后担任湖师大历史系主任和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在学院倡导“崇尚学术、笃实求真,自强不息、宽厚兼容”的科学态度和人格精神;并新增书法课、普通话课,着重锻炼师范生的教学必备技能。

“质量工程”启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21世纪初,教育部启动“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等项目,推动高校本科教学改革,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的练习。这一观念在历史专业中尤为突出,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生长。

如何破题?

李育民积极推动国家项目“‘三结合’理念下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决心打造一支胜任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优化管理机制,将机械被动的传统教学转变为灵活主动的互动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同时,他还积极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将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例如,引导学生们通过史料查找与整理,熟悉专业文献,踏出从事创新性专业研究的第一步。为师范生创造更多的中小学历史教学见习和观摩活动,鼓励学生们去“三下乡”调研,将历史专业的课堂知识融入社会。

“慕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型教学模式被相继引入高校,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

2024年,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发布,教育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利用网络资源课前自学、分小组讨论史学热点话题、制作PPT进行课堂宣讲……在湖师大历文院《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实践中,启发式、参与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韩愈在千年前说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形,在当下的时代正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实现。”李育民认为,这促使教师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需要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文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4-09/10/content_1702629.htm?div=-1

 


下一条:殷保康:多少“画”,向党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