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读懂中国】匠心育得稻花香

来源:    时间:2023年11月16日 16:34    浏览次数:

匠心育得稻花香

——记我国杂交水稻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陈良碧

 

岳麓山下,湘江西岸,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楼屋顶露天水稻实验室,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躬着腰专注地播种谷粒,他沉浸在忙碌之中,全然没有察觉到走近的我们。他便是杂交水稻研究专家陈良碧教授。



要让乡亲们顿顿吃上大米饭

陈良碧1956年出生在湖南沅陵县一个贫穷山村。年少的他,每天放学后的主要任务是放牛、养猪、做饭,小小年纪便成为干家务的一把好手。每到春耕时节,他如大人般挑着沉甸甸的秧苗行走10余里小路到山旮旯的稻田插秧。村里山多田少,吃饱饭是祖祖辈辈的奢望。吃着红薯、玉米饭长大的陈良碧萌发出强烈愿望,长大后一定要让乡亲们顿顿吃上大米饭。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陈良碧考入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他如饥似渴的学习,周末不休息,寒暑假也很少回家,他既是事事带头的班长,又是学业优异的好学生。大学毕业留校,成为湖南著名杂交水稻专家周广洽教授的助手,并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从此走上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之路。

198811月,陈良碧随周教授参加湖南省农业厅在安江农校召开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安农S-1协作攻关”第一次会议。袁隆平老师将“安农S-1”杂交稻育性感光特性等基础理论研究任务交给湖南师范大学,周教授任课题负责人。当获知有幸参加袁老师两系法杂交水稻科研课题时,陈良碧十分激动,决心抓住难得机会,认真向袁老师学习,为杂交水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追赶太阳的人

多年来,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遵循光敏核不育系概念,即光照是影响杂交水稻不育的主要因素,长光照射诱导不育系花粉不育,短光照射诱导花粉可育。

1989年,陈良碧负责研究调控“安农S-1”花粉育性的临界光长。经过60多天的精心培育“安农S-1”如期抽穗开花,但进行花粉育性检测时,他一下子傻眼了,经长短光处理的材料中没有找到1粒可育花粉,无法确定调控“安农S-1”花粉育性的临界光长。课题组的老师们对这一出乎意料的结果感到震惊和质疑,陈良碧倍感压力和困惑。经反复检查实验后,他大胆提出新看法,温度是影响不育系花粉育性的关键因素。随后的高低温处理实验证明,安农S-1的花粉育性主要受温度调控,高温诱导不育,低温诱导可育。

陈良碧提出的温度是影响不育系花粉育性重要因素的观点,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并被业界广泛认同。2001年他研究发明的《光温敏、温敏核不育水稻的繁殖和鉴定装置》,成为全国鉴定两用不育系育性的通用方法,2008年制定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鉴定方法》成为行业标准,为两系法杂交水稻稳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这项技术也是2013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重要发明点之一。


陈良碧笑称自己是追赶太阳的人。为加快稻种研发速度,他湖南、海南两省来回奔波,哪里阳光充足、温度高,就在那里育种,因此他每个月下田种水稻皮肤晒得比农民还黑。他的时间表里,从来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从事杂交水稻基础理论研究40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国家重大攻关课题、“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配合袁隆平院士团队研究的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成果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4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袁隆平院士为他颁发奖状

陈良碧获得过许多表彰和奖励,但他最看重的是2020年袁隆平院士亲自为他颁发的“袁隆平农业科技奖”。袁院士看好陈良碧的人品与才学,多次邀请他以同行专家身份担任杂交水稻测产现场直播。袁院士对他最重要的影响是“种子精神”,他始终记得袁老说过的一句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身为省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开发协作组副组长兼基础理论研究小组组长的陈良碧,长期为来自全国各地育种单位提供不育系育性鉴定,为种业公司提供核心不育株筛选。虽然这项工作辛苦而没有报酬,但他深知种子决定农民收成,种源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为此他亲力亲为,乐此不疲。

陈良碧像呵护种子一样关心学生成长。他每年为研究生上入学第一课,讲扎实做学问,诚实搞科研的道理。他指导的本科生有多名获得国家创新课题和创新奖励,培养的100多名博、硕士研究生大多成为专家教授或行业骨干。博士研究生于峰已是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者,提及陈老师当年的教诲仍满怀感激:从陈老师那里我懂得,学习做科研,首先要学会做人。“记得第一次在美国科学院刊物(PNAS)上发表文章,陈老师自掏腰包奖励我5000元,对来自贫困家庭的我而言,不光是解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是获得巨大的科研动力。”

谈及今后的计划,陈良碧眼中闪烁一片深情:我们团队将继承袁隆平院士遗志,继续做好杂交水稻基础研究和技术服务,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在他心里,恩师从未离去,继续引领他在祖国广袤土壤里做一粒好“种子”。此刻在我们心里,亦有一粒“种子”正悄然发芽,并集聚起一股强大青春能量!

上一条:刘上生:从宋玉的“悲秋”到曹雪芹的“秋艳”——《芙蓉女儿诔》研读札记
下一条:【读懂中国】微视频《开慧村第一书记朱有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