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 1
蛋黄含有大量胆固醇
血脂高不能吃蛋黄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胆固醇是维持正常代谢必需的物质。80%的胆固醇是内源性的,从食物中来的外源性的只占20%。食物中的脂肪决定了胆固醇的吸收量。在肉类中脂肪含量最高的是猪肉,而鱼、虾等白肉中脂肪含量低。
鸡蛋中含有大量卵磷脂,是维持记忆和思维的物质。不吃鸡蛋或吃蛋清不吃蛋黄,会失去很多必要的营养素。建议正常人每天吃1个鸡蛋,低密度脂蛋白高、患糖尿病、心血管病者每两天吃1个鸡蛋比较合适。
误区 2
水果是零食
可吃可不吃
中国人特别是男性,吃水果的比例偏低。他们认为,水果是零食,可吃可不吃。其实,水果里含人体必需而又不能自身合成的矿物质,含具有强抗氧化作用、防止细胞衰老的维生素及可以明显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浓度的可溶性纤维果胶等。
建议由“先吃饭后吃水果”改为“先吃水果再吃饭”。将水果放在饭前(饭前半个小时前),可以保证快速消化,有效帮助控制热量,并补充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误区 3
多吃植物油
对身体无害
许多人不知道植物油的热量是非常高的。相同重量的植物油所提供的热量要高出猪肉一倍多,是鳗鱼的4倍多。
过多食用植物油也有很大危害。如每天多摄入5克油而不被消耗掉,10年后则多长20斤。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油脂类在最顶层,每天不应超过25克(半两)。
误区 4
沉迷吃补药养生
不少中老年人沉迷于吃人参、鹿茸等补品来养生。
中医认为,虚则补之。确实,人上了年纪,是比较容易出现虚证,适当进补可减缓生理功能下降,推迟衰老进程。
但有些人并没有虚症,吃了补品,反而会出现兴奋、烦躁,失眠、头痛、腹胀、血压升高等症状。
建议有虚症的人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补。日常当中平衡的膳食足以满足一般人身体的营养需求,因此好好吃饭,不偏食不挑食即可。
误区 5
每周一次大量剧烈运动
对身体有益
一次大量的剧烈运动不能替代其他几天运动所带来的健身结果。
习惯静坐生活的人,突然做出大力气的体力活动时,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最大。锻炼必须坚持循序渐进,必须经常坚持。
误区 6
胖人需要运动
不胖不瘦不用锻炼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身体不胖不瘦,不见得健康指标就正常。有些不胖不瘦的人,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骨密度等指标都不健康。
如果不运动的话,你的人体结构是不健康的,肌肉和脂肪的比例是不对的,同样会影响身体健康。
误区 7
局部锻炼
可以使腰围减少
锻炼是改变整个身体代谢的过程。锻炼首先消耗内脏脂肪,然后才是皮下脂肪。皮下脂肪也是血流多的地方先消耗,如四肢、脸颊等。
只有做全身锻炼,才能消耗脂肪,而且一次必须超出20分钟。短时间的锻炼是不能减肥的,局部锻炼也不能减掉脂肪。
误区 8
少吃、大量出汗
可以减肥
少吃只能影响免疫功能,而且体重还会反弹。
人体中的水分主要在体液和肌肉细胞中,而不在脂肪细胞中。大量出汗后会出现口渴感,导致大量饮水,而后迅速恢复原体重。
排出汗液的好处,是可以带走部分代谢废物,但不坚持适量运动,只想通过大量出汗实现减肥是不可能的。
误区 9
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人老腿先老,爬山的时候负重非常严重,因为有一个腿从弯曲到伸直的过程,在伸直的过程会造成一些关节断裂,或者是关节软骨软化,过度负重活动会加速其退化和磨损。中老年人尽量少登山、爬楼。
误区 10
锻炼要“闻鸡起舞”
早晨空气里氧含量较少,特别是在树林里,因为植物在夜里是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寒冷会刺激身体,诱发血管痉挛,使突发事件增多。
另外,清晨血黏度高,血压容易升高,早晨还是中风、梗塞等疾病的“魔鬼时间”。
建议在6点后晨练,出门前喝些水、吃好早餐,以免出现低血糖。地点以公园或视野开阔的广场为宜。遇到雾霾天时,空气中含很多有害物质,就不要出门了。下午4~5点是一天中最适合锻炼的时间段,而上班族最好在晚饭后2~3个小时锻炼。